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新書推薦】桐花祭 ─ 呂仁 / 著

xyz  xyz軟體補給站  xyz資訊工坊  




 






最缅怀的,抗衡個花季

——呂仁的推理珠玉《桐花祭》

 

 

陳國偉

 

 

在抗衡個花季裡

 

認識呂仁,剛好是2一世紀的開始,那時他來到南台灣的中规矩學念碩士, 200一一2月,他建立了推理小說研究社,而這,已經是他繼暨南大學推理同好會後,創立的第2個大學推理社團了。

 

因為呂仁的熱情,中规矩學推理小說研究社,曾經擁有全台灣大學社團最好的陣容,一時俊彥雲集。除了他從暨大引介的曲辰外,包括紗卡跟我,凡是在他的熱情邀約下,參與了這個社團。雖然我從很小開始即是推理小說的忠實讀者,但真正積極參與推理迷的社群,則是從参与了中正的推理社團開始。

 

雖然呂仁對我以學長相稱,但我想在推理的道途上,他絕對是前輩。在當時,呂仁不僅規劃残缺的社團課程,更帶領社員走出校園,我即是跟著他去參加了2003年台灣推理俱樂部第2屆的年會,而有緣在那裡初識了藍霄、凌徹、sensClain、冬陽、以及目前不少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的友人。並從那時候開始,一同見證200四年之後台灣推理的繁華盛景,也曾經共同孕育一些夢想。也于是,後來我與幾個友人建立了MLR推理文學研究會,若要說這全部的因緣开始是由誰而起,那絕對非呂仁莫屬。

 

或許不少推理界的友人都不晓得,其實中正推研之以是在2005年會出书社刊《红色の邏輯:中正推理文學誌》,背後的催生者,其實也是呂仁。我即是因為遭到呂仁的熱情传染感动,後來並在曲辰的協助下,擔任了主編的工作。《红色邏輯》至今創下了許多即便是後來商業出书的MOOK,都無法跨越的創舉,它不僅是台灣第一本公開流通的推理同人誌,更同時收錄了台灣推理作家藍霄與紗卡的跨世代對談,還有國際格局的美國推理大師卜洛克與台灣小說自身駱以軍在中规矩學對談的残缺版紀實。

 

當然,更烦忙的,裡面還收錄著我個人對呂仁作為小說家身分的初體驗、讓我驚豔不已的小說作品〈正命〉,這篇作品在謎團、結構與社會寫實性上,凡是不行多得的佳作。无比特別的是,這篇在2002年出現的作品,它已經跨越了當時新世代推理創作者,先一步找到了推理小說在地化的大概性,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然则,對於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發展,積極以創作實際參與、並且透過大學社團的平台作更基礎推廣的呂仁,何故在這一波新興起的台灣推理海潮中,仿佛顯得安靜而伶仃呢?

 

 

那些花兒,去哪兒了?

 

    對於台灣推理小說的創作,我自己曾經試著透過學術研究的觀點,提出3個黃金時期之說。第一個黃金時期早在日治時期、一898年在台日人作家さんぽん在《台灣新報》開始連載以日文所寫的〈艋舺謀殺事情〉開始,可能說是接續著當時在日本已初具雛形的推理小說發展而寫就的,始终到一9四6葉步月出书《白晝殺人》後,由於台灣進入國府時期而告截止。第2個時期則是一98四年林佛兒創辦《推理》雜誌特闢本土創作的專區,並在一988年舉辦林佛兒推理小說獎,透過林白出书社出书本土創作,而在時報百萬小說獎以推理小說徵文(一9982000),意外劃分出推理小說美學典範的權力疆界後,而告結束。第3個則是2002年台灣推理俱樂部舉辦的「人狼城推理文學獎」作為開始,200四月《野葡萄文學誌》開闢「推理野葡萄」專區刊載本土創作,到2009年舉辦跨國的「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引爆新一波高峰,至今仍然有不衰之勢。

 

    而在此中,呂仁意外的跨足兩個黃金時期。2002年他曾以〈正命〉這篇具有高度社會性色彩,謎團與最後的意外性都相當卓异的作品參加首屆的人狼城推理文學獎,但最後首獎從缺,他與林斯諺的〈霧影莊殺人事情〉共列為佳作。姑且不論其實以當屆或後來該獎的首獎水準來看,〈正命〉在當時絕對有得首獎的資格,但就本土推理的發展來說,呂仁當時已可能說正式出道。但當時本土推理小說的發表與出书環境,敲鑼打鼓的人多,但其實願意穩紮穩打經營的仍屬鳳毛麟角,再加之能發表的刊物相當无量,于是其實對本土創作者來說,相當吃力。

 

而且此中最關鍵的影響是,其實在台灣對於歐美推理小說脈絡性的领会,要直到一997年詹宏志規劃謀殺專門店才開始,而日本更是要到200四年開始出书戰前的推理小說,才真正肇端其端。于是就一個重新認識歐美與日本推理史脈絡的創作階段,全部都在重新調整,幾乎可能說是本土書寫典範全新的開始。但雖然如此,當時的本土推理創作場域中,其實瀰漫著相當限定的想像氛圍,對於風格迥異的創作,承受度无量。日本在明治、大正時期也有過類似的階段,但兩地迥異之處在於,在中島河太郎的經典史作《日本推理小說史》中,我們可能看見當時日本出現像是押川春浪的傳奇冒險小說、谷崎潤一郎的犯罪小說、村山槐多與佐藤春夫的怪奇梦想小說、岡本綺堂的捕物帳小說等各種類型的百花齊放,于是拓寬了日本推理的格局,豐厚其發展的泥土,材干孕育出後來江戶川亂步建構「本格推理小說」的基石。

 

    相較於當時台灣創作者奋力試圖要向島田莊司、綾辻行人、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甚至是約翰‧狄克森‧卡(John Dickson Carr)的風格效法,而大量的挪用各種推理文類中常見的戲劇性場面,呂仁的書寫風格,無甯是素樸的;而且這種素樸其實帶來一種親切的氛圍,用我們熟習的話語來說,那即是一種在地的、台灣的氣息。當另外新世代作家還在汲汲營營於透過類型的譯寫,建構出本格的形狀,呂仁其實很早就發展出屬於他自己的在地性;那是一種融合台灣人生活中的集体性,與略帶輕鬆有趣的解謎風味的慧黠。更烦忙的是,他不試圖走名偵探的路線,把邏輯與推理本事,「還給在集体生活中碰到謎團的平民苍生」,當然也把犯罪来由還給了具有真實性的、生活在我們周遭的台灣人。

 

    像在本書中收錄的〈桐花祭〉是取材自台灣獨有之处文化節慶「桐花祭」,〈洋娃娃〉則于是我們小時候就已耳熟能詳的兒歌「妹妹揹著洋娃娃」,〈真假店員〉中的3C賣場「燦發」則是挪用了台灣獨有的燦坤與順發。而〈上行列車殺人事情〉的靈感則是來自於台灣因為地理環境而發展出的環島鐵路,上行與上行在左袒概念上產生的曖昧;而〈情詩殺人事情〉不僅開場就出現了對我們來說記憶深刻的熊旅揚與「大陸尋奇」節目,故事更以台北市的街道空間為場景。

 

    但更烦忙的是,呂仁不僅在小說中重現台灣的地理空間,而是能夠讓在地讀者共鳴的具有地方感(the sense of place)的文化地理。更烦忙的是,他小說中的人物的思維、語言凡是极端在地的;无比是副角達霖和月理這對寻常夫妇,呂仁並不定夺設定他們是神探,而讓他們在遭逢生活中的謎團時,所思所言更具有凡人的親切感,當然也許因為呂仁取材於自身,于是不管是小倆口的鬥嘴或打情罵俏,都無比的真實。

 

正因為如此,呂仁選擇了一條更為素樸而不那麼喧嘩的路线他將自己的創作發表在當時已屬苦撐、但風格承受度更為寬廣的《推理》雜誌上,將自己投身於為台灣打造出第2個黃金時期的發表場域中,而這讓他出身於台灣第3黃金時期的創作空氣中,卻一路走回第2黃金時期的素樸傳統中。若要說他與80年代《推理》雜誌階段的作家的共通之處,即是在於他們都回應了80年代對台灣創作者影響甚大的松本清張的寫實路線,以及對推理小說在地化的思索。既具有當代創作者的敏銳,呈現屬於當代之处感,又能夠連結下台灣既有的書寫傳統,這即是屬於呂仁獨一無2的創作特質。

 

 

下一個花季

 

    的確,呂仁一路以來的創作歷程,以及本日他集結而成的《桐花祭》,除了是一位年輕的台灣推理創作者,所交出的階段性成績外;更烦忙的是,它所再現的,其實是2002年以來台灣推理小說發展的歷史縮影。他的特質被忽略,其實代表的是台灣推理小說「在地性」問題的被忽略,但這其實是同屬於全国推理小說傳播網絡的亞洲國家日本、台灣、泰國,甚至是目前正兴起的中國、韓國在地作家,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就像對台灣影響甚巨、也擁有相當高反对度的日本推理小說,許多推理讀者由於無法真正驾驭日本推理的內在脈絡,于是對於江戶川亂步、橫溝别史、松本清張等作家的認知,往往只能侷限於本格、變格、社會派等定位,卻絲毫不知其實這些作家其實都透過他們的創作,奋力實踐著讓推理小說這個东方的文類,能夠在地化(日本化):江戶川亂步透過明治時期以來日本的現代性經驗,將日本城市不凡空間性與犯罪結合,實踐屬於日本社會的市民正義;橫溝别史則是將歐美古典推理小說华夏有的东方莊園空間中的階級關係,更改為日本式的鄉紳家眷,並引入日本在地的鄉野风尚傳說與庶民生活圖景。而松本清張所掀起的「社會派」,其真正的意義在於通過現實主義的書寫,反应日本當時逐步進入高度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國民層級對於現代國家轨则與公平正義的追求盼望,彰顯人的價值與意義。

 

    也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呂仁所實踐的集体性書寫,其實別具意義,他尋找到了一個從台灣的集体全国,進入推理類型這樣一個訴求犯罪的排挤全国的「入口」,体现出推理小說台灣性/在地性的大概。雖然大環境也許對他淡漠,但我置信正是因為他不隨支流起舞,選擇獨善其身,現在我們材干看這本充滿熱情的《桐花祭》,這對台灣難得一見的夫妇偵探搭檔。

 

在呂仁所体现的這個花季中,我們已然看到在地性的曙光,若何為呂仁的集体犯罪花景,進行了夸姣的光合感染。于是我由衷的等候,《桐花祭》代表的是呂仁上一個創作階段的盡情綻放,雖然開到荼靡、花事暫歇,但在接下來馬上到來的廿一世紀的第2個十年,呂仁能夠再為台灣的推理創作,綻開新的一個花季。就像歲月梭巡、季節遞嬗,经常在我們的生命年輪上留下刻痕,而呂仁也能再以更多的新作,在台灣推理史上繼續留下烦忙的印記。

 

 

陳國偉,MLR推理文學研究會成員,曾為中规矩學推理小說研究社社員、社刊主編,現為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暨「亞洲大眾文化與新興媒介研究室」主持人,並執行多個有關台灣與亞洲推理小說發展的學術研究計畫。

 






[rr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