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台灣詩選讀】46-50 吳易澄+林孟寰+張芳慈+鄭順聰+紀小樣
刊登美國《台灣公論報‧文學園》
46 | 吳易澄〈病理切片〉 | 20一1.02.一1. | NO.2327 |
47 | 林孟寰〈海面飄雲〉 | 20一1.02.一8. | NO.2328 |
48 | 張芳慈〈給我1杯酒〉 | 20一1.02.25. | NO.2329 |
49 | 鄭順聰〈時刻表〉 | 20一1.03.04. | NO.2330 |
50 | 紀小樣〈魚異誌〉 |
=============================
46 病理切片 吳易澄
咖啡牛奶色的斑塊
生魚肉狀排列的組織
玫瑰花般的腫瘤……
像交換情詩个别
我們口耳相傳
彷彿偷偷公開天地的玄密
「喔……這是癌細胞耶」
而病人1一被啃食去了
我們還坐在暖實驗室的圓椅
時間從目鏡竄出
蠶食課室裡的教誨與記憶
也荒僻偏僻冰凍著
濟世救人的囈語
而我們依舊撐著傲慢的姿勢
坐擁花白傾斜的危樓
習慣交換日記的嬉戲
反覆演繹
生命的病理
作者簡介:
吳易澄,一978年9月入世於彰化市,籍貫高雄市。台中1中、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在校曾擔任「阿米巴詩社」社長。作品尚未結集。詩作入選《穿越世紀的聲音:笠詩選》(2005年)。
欣賞導讀:
本詩選自《穿越世紀的聲音:笠詩選》頁354,2005年4月作品。
吳易澄、吳易叡孿生兄弟,習醫,寫詩,傳承著台灣新文學賴和以來優秀的精力內涵。
解說病理病情,是醫生醫術技巧的上下之別。標題「病理切片」,病理標本的1種。製作時將全数有病變的組織或臟器,經過各種化學品和贮藏法的處理,使之固定软化,在切片機上切成薄片,黏附在玻璃片上,染以各種顏色,供在顯微鏡下檢查,以觀察病理變化,作出病理診斷,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幫助。技術處理上,自然嚴謹。
本詩首段3行,陳述切片判讀的事實。2段,(年輕)醫師間相互耳語相互言說,詩人將之訂為戲謔般的行為:「像交換情詩个别╱我們口耳相傳」,把嚴肅氣氛變成開捉弄般。第3段,病患與醫生的兩極相異情感的對照;病人匆匆凋謝,醫生卻彷彿放棄了濟世救人的行為,且將之鄙棄如「囈語」夢話。換句話說,染癌是病患事,冷靜旁觀的醫生宛如有「事不關己」。
血色巨塔有亮麗的面貌,也因人性的遍及出現嬉戲或負面的場景╱事变。
================================
47 海面飄雲 林孟寰
海面飄雲荒僻偏僻而去
南島的潮音憂鬱地嘆息
浪花蒼白地燃起
熊熊焚燒整片海面
枯焦岩岬 曾是幼年的肩脊
為愛 奮不顧身
吸吮雲端滲下的餘熱
凝結愈加的陰翳
熟透的天際1片片地剝落
萬年濃濁的海流
混入了复活的驟雨
作者簡介:
林孟寰,筆名吳千行,綽號大資,一986年入世。台灣大學戲劇系畢業。小學6年級就出版童話《彩石遺事》(一998年),道地的文藝少年。之後,有詩、小說。散文的寫作,獲得多項文藝獎。就讀戲劇系,編導多齣劇場作品。著詩集《美村路上》(2009年)。美村路,指台中市美村路1帶,曾經是美軍宿舍会聚地,作者在高中生時,以此街道的變遷為素材寫作此詩,參加徵文獲獎。
欣賞導讀:
本詩選自詩集《美村路上》頁3一,2005年9月作品。
本詩一1行,儼然1氣呵成,細讀,隱微分兩段:前6行後5行。前6行,透過外界物象,演示1段情變,雲去留下潮音獨自嘆息;浪花不斷掀動海面,岩岬陪著焦慮。「海面飄雲」是主詞,是副角,是詩中的「你」。「南島的潮音」為憂鬱的我嘆息(為我而憂鬱地嘆息)。潮音,原本無憂無愁,因我的憂鬱情傷。滾滾浪花因我而蒼白。在此,潮音與浪花,都似中國唐朝杜甫(7一2~770)〈春望〉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同樣意義與成效。我,化身岩岬,不停「在」,「為愛 奮不顧身」,算情癡?後5行,「我」未現身,延續(借用)前兩行,「吸吮」的動作,逐漸產生「雲轉雨」的被拉下。物理學水的3態,是知識;本詩是3態的文學饰演。
這首詩短,笔墨相當飽滿,繁複卻不重複,文詞1節緊扣1節。名詞有:雲、潮音、浪花、海面、岩岬、海流、驟雨。描画詞:荒僻偏僻、憂鬱、蒼白、熊熊、枯焦、幼年、陰翳、熟透、濃濁、复活。動詞:去、嘆息、燃(起)、焚燒、吸吮、凝結、剝落、混(入)。透過作者審密組織,產生了詞義濃稠的組合。
中國唐朝李白(70一~762)〈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迭汪倫送我情。」直接撿取眼远景色顯示情誼之深沉。本詩作者亦然。
===============================
48 給我1杯酒 張芳慈
啊!哈
給我1杯酒
1杯點燃我的伏特加
不要醒啊
明天就醉在蜜意的眼窩裡
啊!哈
給我1杯酒
1杯灼熱我的伏特加
不要醒啊
整夜火个别繚繞的身體
1杯酒
1杯解開靈魂枷鎖的伏特加
不願醒來啊
將本人裹在紅色的哈達裡
讓最後的餘燼
在你扑面化成煙塵
註:蒙古「哈達」為絲織品,有藍、白、黃、綠、紅等色,為敬獻品。
作者簡介:
張芳慈,女,一964年
欣賞導讀:
本詩選自《戈壁與草原》頁一06-7,為2005年作品。2005年7月,台灣與蒙古國第1屆「台蒙詩歌節」在蒙古国都烏蘭巴托(Ulaanbaatar)舉行,十餘位台灣詩人組成訪問團出席,蒙方特別差劲出版蒙漢對照版的《台灣現代詩人選集》乙書。詩歌節活動後,詩人們盡情馳騁草原穿越戈壁的心靈盛宴,旅遊中及歸來,大夥詩興濃,作品分別刊登《文學台灣》第56期及《笠》249期(2005.一0.)「蒙古詩旅」專輯,之後,由李魁賢編成詩文合集《戈壁與草原:台灣詩人的蒙古印象》乙書。
酒,有助興之效,很是是烈酒。伏特加,Vodka,屬酒精純度濃烈之酒,是北方俄蘇等地,用小麥、黑麥、大麥等作材料,經過粉碎、蒸煮、糖化、發酵和蒸餾製得優質酒精。
本詩是1首飲酒詩。很像利玉芳的〈給我醉醉的夜〉(一984年),兩位凡是女詩人,濃濃的酒意下,萌現既醉又夜的心境詩意。1杯伏特加,點燃我,灼熱我,解開靈魂枷鎖,願意陷溺在Vodka中。連喊「不要醒」「不願醒」、「」,是詩人本色?藉酒紓放?抑苏醒的自我沉溺?
除伏特加,再添上蒙古絲織品「哈達」的包裹,突顯作客異地的放任與豪氣。
=====================================
49 最美的時光 鄭順聰
靜得像貓尾巴
趁1點時光
在巷子內閒逛
天與地之間隔著
。
雨將下不下
趁些許微光
看阿勃勒果莢漸漸圓長
你我之間
,
忘了雨傘也忘了說話
躲回3樓居所
燈泡亮成雙
窗內窗外僅剩
……
全都打開吧
趁最後的時光
聽全国不斷地墜落
啪答啪答
作者簡介:
鄭順聰,一976年生,嘉義民雄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曾獲台北文學獎、高雄市打狗文學獎、雜誌編輯金鼎獎、高雄縣鳳邑文學獎、花蓮文學獎、曾任《重現台灣史》雜誌主編,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著詩集《時刻表》(2009年)。
欣賞導讀:
本詩選自詩集《時刻表》,頁87-88。
什麼時候是最美的時光?黎明?黃昏?正午?各人有本人的最愛選擇,即便当初認定,在另外1時空,大要變動。對詩人鄭順聰言,「誕生於悠長的午後,獨幸而熾熱的陽光下探尋這全国,最喜黃昏的清涼,以為光線之任1變化,凡是天地間無與倫比的顏色」;順此,這首詩亦成見證詩人的偏執。
靜、將雨不雨、微光,還得搭配有果莢的动物阿勃勒(有果莢,阿勃勒就不是黃金雨),等到雨落下,回到居所,望窗外,繼續掌握光明前「最後的時光」,看著雨直直落,彷彿全国跟著「不斷地墜落」。
詩集《時刻表》內,〈薄如蛇蛻的時刻〉乙詩,
作者偏愛的是獨自感觉「靜」,獨自欣賞微明的雨聲。這算不算自閉?封閉於孤寡全国?
=========================
50 魚異誌 紀小樣
1把刀 躺著
像1條 死魚
而1隻魚在砧板鄙俗泳
則像1把活著的刀
唉!唉!
對葷食尚未斷根的人
不該有如斯可怕的想像
舉起筷子的時候
魚屍上驀然閃動著
我的鱗片,還有大海紋身的
眼淚
作者簡介:
紀小樣,本名紀明宗,彰化縣人。一968年2月入世,國立台北商專附設地面商專企管科畢業,曾為婚紗人像攝影師,現為镇定創作者,布穀鳥兒童作
欣賞導讀:
本詩選自詩集《暗夜聆聽》頁67,原刊登《隱密的靈魂》台灣詩學吹外扬詩論壇1號,2005年9月。
刀俎、魚肉,兩者有時互不相关,得多時候卻是世仇般對立,不相容。原本
習慣用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將之角色互換,演繹了本詩的前半:刀成死魚,魚變活刀,兩者彷彿孿生,交換穿著,這是本詩的第1個「異誌」,也給讀者新穎的感覺。面對如斯異象,作者不由連嘆兩聲「唉!唉!」
接著,動筷挾魚肉之際,再現另外1:可怕的想像,魚鱗竟是我肌膚上的鱗片,進而有淚。淚,該是作者悲憫之情。
昔,莊周夢蝶,演示出: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人蝶之間,算是美麗的蛻變。本詩從刀、魚、葷、屍、鱗、淚,融合較多的元素,是另外1「異誌」。
跳脫習慣,讓用餐的動作與視覺,呈現新感觉新體驗。詩,就這樣演出。
===============================
[rr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